“深圳现在什么人才缺?什么人才累?”1月16日,在深圳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抢麦大会上,深圳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工商联副秘书长张小梨直问大家。
“就是医疗人才。”张小梨说。深圳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每千人床位数2.75张,而每千人医生数2.74人,低于北上广,而深圳医生的工作量远比北上广医生大。2016年底全市诊疗量为9600万人次,医生3万多人,平均一名医生看3000多病人。
然而,深圳市医疗人才已经严重紧缺:市外引进难、市内挖墙脚。对此,他建议,深圳应尽快出台员额管理办法,全面"去编制化",并改革分配制度,探索实行医务人员年薪制。
问题:
“去编制化”后深圳成“孤岛”,人才吸引力下降
导致深圳医疗人才短缺灾荒出现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
光改革缺配套,人才不愿来。政府改革一纸文件,让医生没了编制,而相关配套政策严重滞后,使深圳成了改革“孤岛”,导致吸引力下降,没人愿意来。编制捆绑了各种福利待遇,如住房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深圳‘去编制化’后如何解决原编制捆绑的各种福利兑换问题,目前仍没有明确的配套文件。加上深圳高昂的生活成本,致使深圳在与其他地区人才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二是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留不住人才。
深圳医疗卫生系统缺乏高校自上而下的人才激励体系,导致医生个人成长“肠梗阻”,不通畅,不愿意留在深圳。
三是市区医疗人才无序竞争。
市、区人才激励政策存在差异化、新建医院与现有医院薪酬制度存在差异化,导致市里、区里相互挖,新建医院胡乱挖。
四是深圳本土人才培养力度远远不够,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能适应医院专科发展特点、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培训机制。
全市公立医院系统科教支出水平低,市属医院一般占业务支出的3%左右,高的市二医院占6%左右,有些医院甚至只占0.01%。三名工程投入巨大,但产出效果有待评估,与此同时本土高层次人才却没有相应力度扶持。
建议:
尽快出台员额管理办法
人事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建议要从顶层设计、自上而下、通盘考虑,在现有体制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基于岗位管理的全新人事管理模式。
这种新的人事管理模式如何建立?他建议首先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出台员额管理办法,实现编制捆绑福利的货币化。设置“编制帽”,医生在跨行业、跨市调动时视同有编制人员调出。
其次是完善岗位设置与聘用,改革分配制度,探索实行年薪制。对所有人员实行无身份差别管理,按岗聘用,指导公立医院探索建立医务人员全职、兼职聘用方式,逐步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精简高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全面调研现有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实际薪酬水平,结合岗位设置和聘用,合理设计绩效考核项目、标准,探索实行医务人员年薪制,具体为年薪=年基本薪酬+年度绩效+聘期绩效,在充分体现医务人员价值的同时,避免医务人员多看病以提高收入的"计件工"、"医疗民工"现象。
再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按照人才的发展路径来设计医疗人才的发展空间,可仿照鹏城学者做法,建立“鹏城医者”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
后要夯实基层医疗人才基础。全市要出台一个规范医疗人才流动,稳定基层人才队伍的办法,可以设立基层奖励金,适当向基层医疗人才倾斜,避免市区医疗水平两极分化、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