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很多医院院长找我聊天会说到一个话题,说现在医院里大事小事都要拍板,可环境变得太快,总觉得自己跟不上趟。有个三甲医院的副院长跟我吐槽,上个月刚定下来的设备采购方案,这周就碰上医保政策调整,预算一下子不够用了。其实这种事儿挺常见的,现在医疗政策三天两头变,患者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光靠以前那套经验真不够用了。本文来说说医院领导们到底该怎么练好决策这门手艺活。
好多管理者觉得当了领导就不用看书了,这想法真得改改。道恒医管中心去年给全国三百多家医院做过培训,发现七成以上的科室主任连最基本的决策流程都说不全。有个主任跟我讲,他们科里买台CT机,三个厂家报价差着两百多万,他光看价格就拍板了,结果后期维护费高得吓人。这事儿要是按科学决策的步骤来,得先明确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到底是图便宜还是要长期稳定服务?得把各家的售后条款、维修响应时间都列出来比较。现在国家卫健委要求重大采购必须集体决策,这事可不是走个过场就行。像福建医科大附一院搞的那个全院一张床模式,人家就是先带着团队把十年来床位使用数据都扒拉清楚,再找各科主任开座谈会,前后折腾三个月才定的方案。
去年我去浙江某县医院调研,看见他们急诊科主任桌上摆着个流程图,从患者进门到分诊、检查、收治,每个环节都标着决策节点。这法子看着笨,实际特别管用。比如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谁通知院领导、谁调配物资、谁负责对外发布信息,流程图上写得明明白白。现在很多医院搞信息化建设,但系统装好了不会用也是白搭。像广东有家医院把DRG付费规则做成了决策树模型,医生开药时系统自动提示医保支付范围,这样既符合政策又不用天天开会强调。国家卫建委去年发的文件里特别强调,重大决策必须留痕,这就得靠标准化的流程来保证。
山东有家医院前年闹过这么档子事:院长觉得呼吸科病床使用率低,没跟科室商量就把一半床位划给心内科用。结果流感季一来,呼吸科患者住不进去,投诉电话把医务处都打爆了。后来他们搞了个决策后评估小组,每个季度回头看看之前的重大决策有没有跑偏。现在他们财务科有本明白账,每个决策带来的成本变化、效益增减都记着档。还有家医院在OA系统里搞了个决策追溯功能,点开任何文件都能看到当时参会人员、反对意见和处理结果,这样既防着有人乱拍板,也保护了敢说真话的干部。
北京某三甲医院的院长跟我分享过个案例:他们想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四千多万的设备可不是说买就买。人家带着团队跑了八家兄弟医院取经,把手术量、收费标准、医生培训这些数据做成模型反复测算。最绝的是他们让普外科和胸外科各自提交使用方案,两套班子PK了三个月才定下来。现在这台设备每年创收九千多万,比当初预计的还多出三成。这事说明啥?好决策都是磨出来的。现在很多医院爱搞头脑风暴会,但往往开成诉苦大会。道恒医管中心建议改成"反对意见专场",专门找茬挑刺,反而能发现不少隐藏风险。
说到底,医院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就像老中医把脉,既要懂理论又要积累经验。别看现在AI、大数据炒得热,最后拍板还得靠人。关键是把学习当饭吃,把流程当拐杖,把监督当镜子,多看看别人栽过的跟头,自己才能少走弯路。下次再遇上棘手的决策,不妨先问问:这事儿到底要解决啥问题?有没有人跟我唱反调?三年后再回头看会不会后悔?把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决策质量差不到哪儿去。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