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最近几年,“躺平”这个词在职场中越来越常见,医院的中层干部群体也不例外。明明医院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但一到执行环节就“掉链子”——任务推进慢、跨部门合作难、员工积极性低。这种执行力打折的现象,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医院中层干部的困境和可能的解决方向。
中层干部在医院里像“夹心饼干”,既要传达领导的决策,又要带着一线医护干活。但现实中,很多人发现自己“两头不讨好”。比如,有的中层干部既要管科室的行政事务,又要承担临床业务指标,结果两边都没抓好。有医院甚至出现“一件事多个部门管,最后谁都不管”的情况,导致任务拖延成常态。
晋升通道狭窄也让中层干部“看不到希望”。很多医院的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职称是“二选一”,比如医生想当科主任就得放弃临床职称晋升。这种“单通道”设计,逼着一些有专业能力的人硬着头皮管行政,最后既浪费人才,又打击积极性。浙江某三甲医院曾做过统计,中层干部中因为晋升受限而选择离职的比例高达27%。
更现实的问题是激励机制“失灵”。有些医院的绩效分配还是“大锅饭”,干多干少差别不大;有的考核只盯着经济指标,忽略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满意度。一名中层干部吐槽:“我带着团队加班加点优化诊疗流程,结果年终奖和那些按部就班的人一样,谁还愿意主动折腾?”
想让中层干部“支棱起来”,首先得把目标定明白。比如,某医院推行“目标责任书”,把年度任务拆解到每个科室,明确完成时间和验收标准。科主任每月要向院领导汇报进度,完成好的科室能优先申请设备采购,拖后腿的则要公开说明原因。一年下来,全院重点任务完成率从65%提到了82%。
跨部门协作也是个“老大难”。有医院尝试搭建“联合工作组”,比如针对患者投诉多的环节,抽调医务科、护理部、后勤保障部的中层干部组成专班,每周开协调会。一开始大家还互相推诿,后来院领导干脆把投诉率和奖金挂钩,结果三个月内投诉量降了40%。
青年骨干的培养同样关键。杭州某医院推出“青年导师制”,让资深科主任带教30岁以下的潜力股,不仅教业务,还教怎么管人、怎么沟通。两年后,这批年轻人里有三分之一竞聘上了副科岗位,科室的科研项目和患者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中层干部“躺平”不是简单的态度问题,而是医院管理机制的“慢性病”。从理清权责到打通晋升通道,从细化目标到培养新人,每一步都需要医院拿出改革的诚意。毕竟,只有中层干部“跑起来”,医院的战略才能真正落地。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