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最近几年,DRG支付改革成了医院管理层的“头等大事”。这种按病种打包付费的模式,原本是想让医院少花钱、多办事,可实际操作中,不少医院发现绩效管理越改问题越多。有的科室为了控制成本不敢收治重症患者,有的医生抱怨“做十台手术不如填对一张病案首页”。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些坑到底是怎么踩进去的。
DRG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把医院的“收入部门”变成了“成本中心”。以前多做检查多开药就能创收,现在每个病种都像被装进了定价透明的玻璃罐。河南某三甲医院的骨科主任吐槽:“做个髋关节置换术,DRG给的钱刚够覆盖耗材成本,要是遇到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铁定亏本。”这种压力层层传导到科室,逼着医生们天天打算盘——用国产耗材还是进口的?术后观察期缩短两天行不行?
病种分组本身也是个技术活儿。同样是肺炎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和普通患者得分到不同组,这个分界线经常引发争议。江苏某医院去年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分组争议,直接被医保核减了四十多万。更麻烦的是有些新技术新项目还没被纳入分组目录,像靶向药物治疗肿瘤这类项目,医院做得越多亏得越狠。
现在医院的绩效考核表长得跟高考成绩单似的,既要看CMI值(病例组合指数)体现诊疗难度,又要盯着时间消耗指数别让患者住成“钉子户”。山东某医院把DRG相关指标权重提到40%,结果心内科医生集体抗议:“我们科接的都是心衰、心梗患者,CMI值天然就高,但治疗周期长容易超支,这考核太不公平!”
数据质量更是让人头疼的“暗礁”。病案首页上一个编码填错,可能就把胃癌患者分到胃溃疡组,医保直接拒付。四川某县医院去年因为主要诊断选择错误,全院医保结算率掉了8个百分点。现在各医院都搞起了“编码三审制”,主治医生填完,科室质控员查一遍,病案科再复核,搞得跟高考阅卷似的。
好多医院以为上个DRG智能系统就能万事大吉,结果发现系统比想象中“娇气”。云南某医院花三百多万买的系统,动不动就把新生儿肺炎和普通肺炎混成一锅粥。后来才发现,要准确分组得把电子病历、医嘱系统、成本核算全部打通,光是清洗历史数据就折腾了小半年。
道恒医管中心帮河北某医院做的改造案例挺有参考性。他们在医嘱系统里嵌入了实时预警功能,医生开检查时就能看到当前病组的费用进度条。麻醉科主任说:“现在好比开车有了油表显示,知道什么时候该踩油门,什么时候得省着用。”这套系统上线后,单病种平均成本降了15%,但医疗质量指标反而往上走了。
绩效方案最怕的就是“一刀切”。上海某医院开始把所有超支费用100%扣科室绩效,结果呼吸科三个月跑了两个副主任医师。后来改成阶梯式考核:超支10%以内扣20%,超支20%扣50%,超支30%以上才全扣。这下科室既有压力又不至于摆烂,还能主动上报特殊病例申请单议。
现在聪明的医院都搞起了“绩效沙盘推演”。比如把过去三年的病案数据导入系统,模拟不同考核方案下各科室的得分情况。湖南某医院院长说:“这就跟天气预报似的,能看到哪些科室可能要‘下雨’,提前准备绩效补贴预案。”
这场DRG带来的绩效管理变革,说到底是让医院从“开店做生意”变成“居家过日子”。既要精打细算控制成本,又不能亏待患者和医护人员。那些趟过坑的医院发现,真正的突破口往往在细节里——可能是病案首页的一个勾选项,也可能是绩效方案的一个小数点。说到底,医院管理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调试的生存智慧。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