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医院都在搞智慧化升级,宣传标语写得天花乱坠,但不少医生私下里还是会吐槽:“系统越装越多,操作反而更麻烦了。”病人也有类似的感受:手机挂号确实方便了,但进了医院还是绕得晕头转向。这背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现在的医院里,HIS(医院信息系统)、LIS(检验系统)、PACS(影像系统)这些模块基本都是各管一摊。比如医生开完检查单,检验科的结果传到LIS系统,影像科的报告存在PACS里,但这两个系统经常“互不搭理”,医生得来回切换界面才能查到完整信息。有个三甲医院的主任形容:“就像医院走廊里挤满了推车,但每辆车的货只能送到指定房间,效率能高吗?”
这种碎片化还导致数据重复录入。比如患者基本信息在挂号时填过一次,到了住院部又要重新输入,护士站和药房系统还可能再核对一遍。道恒医管中心调研发现,某医院仅因系统不互通,护士每天多花1.5小时手动整理数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里特别提到要打破“信息孤岛”,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医院还是卡在旧系统的改造难题上。
患者端的体验这几年确实进步了。比如手机预约挂号、扫码取报告,这些功能让排队时间少了一大半。但医生端的改进却没跟上节奏。最典型的就是病历录入——患者信息明明在系统里存着,医生还得一条条手动填写。有医生开玩笑:“智慧化之后,我打字速度倒是练出来了。”
这种割裂感在急诊科更明显。病人情况紧急时,医生需要快速调取历史病历、检查结果和用药记录,但系统切换的卡顿可能耽误抢救时间。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一体化”,但现实中,能把患者端和医护端彻底打通的医院还是少数。
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装更多软件是不够的。上海市某综合医院去年做了个尝试:他们把AI临床决策系统(CDSS)接入了医生工作站。现在开药时,系统会自动提示禁忌症和药物冲突;写病历时,AI能根据患者症状推荐标准术语,医生点选就行。试点科室的医生反馈,每天能省下40分钟填表时间。
移动端整合也是重要方向。比如华西医院的“掌上华医”App,把挂号、缴费、查报告、医患沟通都集中到一个界面,医生在查房时用平板就能调阅所有数据,不用再跑回办公室开电脑。这种设计思路和2021年《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的要求一致——不是单纯堆功能,而是让信息跟着医疗场景走。
上海某三甲医院最近上线了智能分诊系统。患者在手机端描述症状后,AI会结合年龄、病史等因素推荐科室,挂号准确率从68%提高到92%,候诊时间平均缩短30%。另一个突破是语音电子病历工具。医生对着麦克风口述诊断内容,系统自动转换成结构化文本,还能同步关联检查结果。试用这项技术的科室,病历录入效率提升了50%,夜班医生尤其感慨:“终于不用边打哈欠边码字了。”
这些案例说明,智慧医院建设不需要盲目追求“高大上”。就像道恒医管中心在调研报告中提到的:与其花几千万买用不上的功能,不如先解决医护和患者每天重复十几次的高频痛点。毕竟,让医生少点几次鼠标,可能比任何宣传标语都更能体现“智慧”的价值。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