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2023年国家医保局明确提出全面推行DRG付费模式,这意味着医院收入从“按项目收费”转为“按病种打包付费”。过去开药多、检查多能增加收入,现在反而可能亏本。科室要想在DRG付费下生存,必须把成本管控细化到每一个病种的诊断、用药、耗材和住院天数上。举个例子,浙江省某三甲医院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病组成本,一年内耗材浪费减少15%。这背后到底用了哪些方法?
DRG付费简单来说就是“同类疾病打包定价”。比如做一台阑尾炎手术,医保按固定金额支付,医院花的钱超过这个数就得自己贴,结余了就能赚。这种模式下,医院必须算清楚每个病种的真实成本,包括药品、耗材、检查、床位费,甚至管理成本。
难点在于,不同患者的病情复杂程度不同,分组规则直接影响医院的收入。比如同样是肺炎,普通细菌感染和重症肺炎会被分到不同组,支付标准相差几倍。这时候临床路径的标准化就特别重要——医生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治疗,不能随意开高价药或多做检查。
国家从2021年开始试点DRG付费,到2023年已覆盖全国大部分三级医院。政策核心是“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比如某病组支付标准是1万元,医院实际成本9000元,剩下的1000元医院可以留用;但如果成本超支到1.1万元,超支部分医保只承担一部分。
实际操作中,医院还要面对病案首页填写质量的问题。比如诊断漏写并发症、手术操作记录不详细,可能导致病种被分到低权重组,直接影响收入。道恒医管中心在浙江某医院调研时发现,加强病案质控后,该院DRG入组准确率从82%提升到95%,相当于每年多获得近千万元医保支付。
1、病种分组权重:DRG权重高的病种利润空间大,但治疗难度也高。比如心内科的冠脉介入手术权重是普通内科病的3倍,但如果耗材成本控制不好,反而可能亏本。某医院通过对比发现,使用国产支架替代进口产品后,单台手术成本降低40%,但治疗效果并无差异。
2、临床路径标准化:许多科室习惯“经验式治疗”,比如抗生素多用几天“保险”。DRG付费后,这种粗放模式行不通了。浙江一家医院在骨科推广标准化临床路径,规定关节置换手术术前检查不超过3项,术后抗生素使用不超过48小时,单病种成本下降12%。
3、资源消耗监测:麻醉科的吸入麻醉药、手术室的缝合器,这些消耗品容易被忽视。通过安装智能柜系统,实时记录耗材领用情况,并与手术病例自动关联,某三甲医院半年内高值耗材浪费减少23%。
1、精细化病种成本分析工具:传统成本核算只算到科室层面,DRG要求细化到每个病种。比如用作业成本法拆分一台胃癌手术的成本:主刀医生工资占18%,手术耗材占35%,麻醉药品占7%,连手术室空调费都要分摊到每分钟。
2、耗材供应链管理:检验科和外科是耗材消耗大户。浙江某医院给检验试剂设置“红黄绿”库存预警,超过3个月未使用的试剂自动停购;外科手术包则按病种定制,剔除不常用器械后,单台手术器械成本降低200-500元。
3、绩效激励挂钩:把成本控制纳入医生绩效考核。比如心内科设定“冠脉支架使用率”指标,超过标准值的扣绩效,节约部分按比例奖励。实施半年后,该科室耗材成本下降19%,但手术量反而增长8%。
在浙江省某三甲医院,道恒医管中心帮助建立DRG成本预警系统。系统会自动对比每个病例的实际成本与DRG支付标准,超标10%的病例会触发预警,提醒科主任核查原因。例如某胃肠外科病例成本超标,分析发现是术后抗生素多用了3天,调整后该病组成本回落9%。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缩短住院日。通过让内科和外科联合制定标准化康复流程,将胆囊结石患者的住院时间从5.3天压缩到4.1天,床位周转率提高22%,同时护理人力成本减少15%。
DRG付费不是简单的“省钱”,而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管理。从耗材领用到病历书写,从临床路径到绩效分配,每个环节都需要用成本思维重新设计流程。那些能快速建立病种成本模型、打通科室协作的医院,将在DRG时代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