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很多医院在搞智慧化升级的时候,总喜欢先买一堆新设备——自助挂号机、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闸机,看着挺热闹。但患者进了医院还是得绕来绕去找科室,医生护士用着新系统反而手忙脚乱。这种“设备装了一堆,流程反而更乱”的情况,背后其实是没搞明白智慧医院到底该先解决什么问题。
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智慧医院建设标准里,专门提到“信息系统要跟着患者走”。比如四川省的标准里,12分都押在医院能不能把挂号、检查、取药这些环节的数据打通,让患者少跑冤枉路。有些医院以为买套电子病历系统就算达标了,结果发现不同科室的系统互相不认数据,护士得手动把化验单重新录入一遍,反而增加了工作量。这种问题就是因为没按照标准里的“业务流程全覆盖”来设计,光顾着买设备,没想清楚流程怎么跑通。
广州有家三甲医院做过实验:他们在门诊楼地上贴了荧光条,晚上关灯后看哪些地方踩得最亮。结果发现患者最常迷路的地方不是诊室,而是从抽血站到厕所那段15米的走廊。后来他们把导诊台的电子屏改成动态指引,抽血排号快到的时候,屏幕会自动弹出箭头指向厕所,顺便提醒“返回时请走右侧通道避免逆行”。这种改动没换设备,只是把现有的叫号系统和电子指引串起来了,但患者满意度直接涨了18个点。现在很多医院搞的“智能导航”只会冷冰冰播报“请左转”,根本没考虑患者手里拿着化验单、扶着老人、还拎着包的实际场景。
安徽某医院去年上了套物联网体温监测系统,能实时追踪住院病人的体温变化。但护士站用的还是老式HIS系统,报警信息跳出来的时候,护士得先退出护理记录页面,再切到体温监控界面查数据。后来他们把两个系统接在一起,现在只要体温异常,护理记录界面会自动弹红框,点进去直接能看到最近3次测量的曲线图。这种改造不用换设备,关键是把不同系统之间的“墙”拆了。国家卫健委的标准里特别强调,智慧医院不是设备的展览馆,而是要把CT机、呼吸机这些设备和信息系统搭成能对话的智能网络。
重庆有家医院在培训护士用移动护理系统时,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40岁以上的护士更会挑毛病。有个资深护士长发现系统里的“输液执行”必须扫码才算完成,但实际抢救时根本来不及扫码。后来信息科专门加了“紧急模式”,长按指纹就能跳过扫码环节,同时自动记录操作人信息。现在他们每个科室都有个“流程优化小组”,医生护士可以直接给信息科提需求,每月能攒出二十多条实用改进建议。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案例最能说明问题。他们原来有7个不同的导诊系统——微信小程序、自助机、护士台、药房窗口各自为战。有个化疗患者上午在小程序约了抽血,下午到自助机改时间,结果系统没同步,第二天白跑一趟。后来医院把11个部门的预约功能全部打通,现在不管是改检查时间还是退号,在任何终端操作一次就全部生效。这个改造没增加新设备,主要是把原先重复建设的预约模块砍掉,把省下来的服务器资源用来做实时数据同步。现在患者平均等待时间从52分钟降到31分钟,投诉量少了四成。
智慧医院建设就像装修房子,不能光看买了多少智能家电,关键要看水电线路有没有铺好。国家卫健委今年刚更新的标准里,特别增加了“业务流程连贯性”指标,直接和医院评级挂钩。下次医院再招标买设备的时候,或许该先问问供应商:你这套系统能不能和我们现有的流程跳好“双人舞”?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