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最近几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让医院管理越来越像“精打细算过日子”。DRG支付模式下,医保不再按项目付费,而是按病种打包付费。打个比方,以前医院治感冒能开10项检查,现在医保只按“感冒治疗”这个整体价格给钱,超支部分得医院自己承担。这种转变倒逼医院必须算清楚每个病种到底花了多少钱,把成本控制从“科室算大账”细化到“病种算细账”。
以前医院算成本,大多是科室整体核算,比如骨科一个月用了多少耗材、发了多少工资。但DRG要求的是每个病种单独核算,比如“膝关节置换手术”这个病种,耗材成本、检查费用、住院天数都得拆开算。这时候就需要把药品、耗材、检查、床位费等数据从不同系统里“捞出来”,按病种归类。四川华西医院就建了一个动态数据库,把骨科每个DRG病组的耗材使用情况和手术时间挂钩,发现有些医生习惯多开一种高价止血材料,但其实用普通材料效果一样,这部分浪费占到成本的8%。
很多医院推行过临床路径,但效果不好,因为医生总觉得“每个病人情况不同”。DRG支付下,这个问题有了新思路——用数据说话。比如做阑尾炎手术,标准路径规定住院3天、做3项检查,但有些医生总喜欢多加一项B超“以防万一”。道恒医管中心给某三甲医院开发了智能提醒系统,当医生开检查单时,系统会自动对比历史数据:“过去100例同类患者中,加做B超的只有2例发现问题,建议优先观察”。这种实时反馈让临床路径落地更实在,不是硬性规定而是数据支撑的决策辅助。
病案科觉得临床医生诊断写得太潦草,临床医生抱怨病案编码员“不懂专业”,这种矛盾在DRG分组时经常引发纠纷。福建某医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让骨科主任带着主治医师,和病案编码员每周开一次联合会议。有次讨论到“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该分到哪个DRG组,临床医生现场讲解感染不同阶段的处理差异,编码员同步调整分组规则,最后确定感染3天内处理的病例归入原组,超过7天的单独分组。这种“临床+病案”的协作机制,使该院病案首页合格率从78%提升到95%。
四川华西医院骨科在DRG改革初期,30%的病例出现亏损。他们做了三件事:第一,把128种骨科耗材的供应商从15家压缩到5家,通过集中采购使关节置换耗材成本下降12%;第二,建立手术视频回溯机制,主刀医生术后要看自己的操作录像,重点观察止血步骤是否规范,这项措施使平均手术时间缩短25分钟;第三,给每个医疗组配备运营助理,每周统计耗材使用量与DRG分组匹配度,异常数据直接推送给科主任。半年后,骨科DRG组均次成本下降15%,病案首页主要诊断准确率达到98%。
现在去医院财务科转转,会发现成本分析表已经从过去的“科室收入支出”变成了“每个病种赚了还是亏了”。这种转变看似只是数字游戏,其实背后是整个医疗行为模式的重构——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从经验主义转向数据驱动。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医院打通信息系统、改造业务流程、甚至改变医生的处方习惯,但就像当年从纸质病历转向电子病历一样,阵痛过后带来的必然是整体效率的提升。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北京医大道恒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医院中高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类证书咨询服务,为公立和民营医院提供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绩效财务、创新服务等咨询服务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医疗护理员、医院人工智能AI提示词工程师等个人职业证书培训。道恒拥有资深行业专家数名,根植于行业数年,具备精准发展医院现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恒致力于为医院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培养医院核心竞争力。